【中國時報】首屆華文電影小說獎 八月徵件
2010-06-23 【中國時報】 林欣誼/台北報導
台灣電影從《海角七號》到《艋舺》掀起一波波觀影熱潮,讓人對國片「復興」充滿期待。以《不能沒有你》奪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的戴立忍表示:「台灣電影在八○年代曾經爆發一波新電影浪潮,當時能有這個能量,就是因為有黃春明、朱天文、吳念真等文學底子深厚的人加入電影編導。我期待現在的電影,同樣能從文學中找到力量。」
BenQ明基友達基金會與中國時報宣布共同創辦首屆「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」,邀請作家黃春明、導演林正盛、戴立忍、鄭芬芬等人擔任評審,匯集文壇與影壇資源。獎項名為電影小說,就是希望在小說與電影間搭建橋梁。徵件標準除了以文學角度衡量,也強調以「有利且易於電影攝製」為給獎的重要依據,類型廣納愛情、動作、推理、奇幻、驚悚、科幻等,字數以五至六萬字間為限。
黃春明筆下有《看海的日子》、《兒子的大玩偶》等七部小說改編為電影。他認為,小說和電影彼此獨立,「好的文學改編成電影可能失敗,比如《老人與海》;不怎麼樣的小說卻可能拍成成功的電影,比如《飄》(亂世佳人)。」但他說,不論小說究竟適合改編為商業片還是藝術片,他自己的評選標準都是小說中「對人性的刻畫是否深刻」。
說到心目中好的電影小說,黃春明直爽地推薦自己的小說集《放生》,他認為書中描寫的老人問題切合社會,「很適合拍成電影!」
不同評審心中都有他們對於「有利且易於電影攝製」的思考。戴立忍認為,電影小說應該著重畫面、聲音等特性著手,他未來評審時也會站在導演的角度,考量拍攝可能性,但對內容題材不設限。他期待:「這些作品以我意想不到的方式驚喜我!」
導演林正盛以及去年拍攝《聽說》的新銳導演鄭芬芬,則期待參賽者藉由作品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,為電影界注入豐富題材,讓習慣「自編自導」的台灣導演走出自己的極限,挖掘更多題材與面向。
「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」自今年八月一日開始收件,至八月卅一日截止。十月二日中國時報六十周年社慶當天,將公布得獎名單。首獎獎金六十萬元,二獎卅萬元,參獎廿萬元,佳作兩名各十萬元,得獎作品將出版專書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