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線敘事撞擊揉合黑色幽默的電影,以拍過「三根槍管」、「偷拐搶騙」的英國導演蓋瑞奇尤為知名。而大陸導演寧浩的「瘋狂的石頭」、「瘋狂的賽車」,就內容來說,頗有向蓋瑞奇致敬的意味、更融入了大陸特有的民情與文化,票房與口碑兼具。不過比起前面提到的作品,角色皆為小人物,相較之下「老子不差錢」的野心來得更大、針砭諷刺的性質也更強。
貫穿全場的「鐵三角」職業,分別是房地產商、公安局副局長、市長辦公室副秘書長。三人各自動用自身的關係,不只是要插手利益龐大的房地產、就連小孩子要入學,都得要無所不用其極地藉此打通關係。「老子不差錢」大膽辛辣地勾勒出大陸特有政商文化,甚至連現在大陸跟台灣都火紅的名詞與現象「小三」都一同入戲。就豐富性而言,故事是沒有太大問題的。雖然故事有批判的意識在,但以喜劇來呈現,讓本來應該偏「硬」的主題降低尖銳性、有如包裹上一層好入口的糖衣,也能吸引一般觀眾來看片。若是將之影像化,藉由肢體的動態動作,所表現情節裡頭的突梯荒謬情景,相信「笑果」也會比用文字的靜態形式更加突出、令人哭笑不得。
不過倘若要拍成電影,劇情容易顯得過於龐雜與混亂。
原因在於「老子不差錢」除了一些在商業與官場「向錢看齊」的主角外,還安插了許許多多性格與面貌各異的「小人物」。如一心以為自己會出頭天的白眉、盲眼神算、想讓兒子擠進名校的老時、經營賭場的豆哥、笨盜大強跟刀疤等等。如果就小說來「說故事」,只要節奏精準、沒有篇幅的壓力,自然可以細細地琢磨角色、鉅細靡遺地交代角色的過去、以作者自有的行文節奏與風格去兜攏情節;但電影畢竟有篇幅的限制,所以需要的是聚焦點、觀眾在短時間就能投射感情的角色。角色眾多的大堆頭電影,適合拍成賀歲片型、或是像是寧浩的「瘋狂」系列,多線、以誇張地趣味性取勝。但「老子不差錢」同時想要兼顧的面向太廣,角色多、背景殊異,勢必每個角色都要分上一些篇幅,才能將其性格彰顯。確實看得出作者強烈的企圖心──既想要讓故事有深度、也力求不失趣味性。要朝這個方向拍也未嘗不可,但就故事結構,就算快節奏地剪接,120分鐘也不見得能拍得完。要將「老子不差錢」改編成電影,就一定要剪裁與精鍊角色與支線情節,既然「鐵三角」是主角、動不得的,就得從「小人物」著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