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說與電影的絮語-戲肉
文 / 劉梓潔
寫小說還是寫劇本比較難?以前我總毫不猶豫地回答,是寫小說,因為小說必須去等待、捕捉靈光一現的句子。但漸漸成為一位職業編劇(意即寫的劇本不再是「創作」、「作品」,而必須是立即可拍、方便工作的「一劇之本」),我才意識到,劇本更難,難在如何把那些抽象的、意象的、象徵的、感覺的影像文字化。
用大家都懂的食物來比喻。若是義大利肉醬麵是小說的某一段,我可以寫:「來自義大利波隆那的家常菜餚,醬汁濃郁,絞肉與番茄泥完美結合,包裹著雞蛋麵。」但若是劇本的某一場,很抱歉,最好安安份份列出:「絞肉300克,新鮮番茄兩顆切丁、番茄糊一罐……」等等。那麼,如果是小說改編電影,編劇的重責大任就是,你要吃一口,就立馬分析出所有食材食譜與作法,中國大陸影視圈對這些戲劇橋段與動作有個很貼切的專有名詞,也正好跟食物有點關係,就叫:「戲肉」。
最近看到戲肉展開得最濃郁、最完美的小說改編電影,就是瑞典片《百歲老人蹺家去》。若說這部爆笑電影要傳達的是什麼?在小說的開頭就已交代:「當人生一再延長加賽,偶爾任性一下也不為過。」百歲老人在百歲生日當天從養老院逃跑,任性地拖走了車站裡小混混的行李箱,一連串黑道追殺、意外殺人、警察追捕的緊湊情節就此展開。
同時,老人一百年來的生命片段,也目不暇接地穿插回顧。他是個爆破天才,從炸掉鄰居工寮、到炸毀橋樑村莊,也因此在世界各國的重要戰役中,陰錯陽差成為改變歷史的要角,與佛朗哥跳過舞、跟史達林要過酒喝,還得到杜魯門的打火機。原著小說作者天馬行空的功力,與幽默詼諧的筆調,幫這部電影打了底,而編導不但將敘事展開,成為流暢影像,也做了收攏,割捨掉配角細節與部分段落。
《百歲老人蹺家去》電影與小說最大的差別,就是小說裡,主角在二戰期間來到中國,與毛澤東及宋美齡有精采交手。為什麼在電影裡捨去了?是政治因素、或執行難度,不可知。幸福的讀者們,出了戲院,不妨讀讀小說,補足這傳奇老人完整的一生。
【第五屆「BenQ 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」熱情徵文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