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 2025 虎頭山大地藝術節 No.1 》虎頭山大地藝術節 —— 自然共生 藝境探索
《虎頭山大地藝術節》以「自然共生˙藝境探索」為主題,打造結合環境藝術、生態教育與社區參與的跨域平台。 活動自 2025年10月24日至11月23日展開,邀請台灣與國際藝術家共 12 位進行現地創作與展演,作品包含雕塑及裝置,呼應自然場域並呈現永續理念。
大地藝術節期間,除了藝術家創作展演,同時安排友善農學「或者市集」與「紙風車劇團」,推廣綠色飲食、環境教育與全民文化參與。活動串連多個在地及NPO公益組織,吸引各年齡層市民、社區居民及旅人參與,共同在虎頭山創新園區體驗藝術演譯與自然習作。
透過藝術與環境的交融,《虎頭山大地藝術節》不僅是園區與城市綠地的新亮點,同時也是明基基金會「永續實踐」的文化行動,推進社區共融與自然共好願景。
誠摯邀請大家,走進虎頭山創新園區,探索藝術與自然的共鳴對話。

藝術家陣容
現地創作藝術家
Liliya Pobomikova 莉莉亞 ‧ 波蜜可娃:保加利亞藝術家,畢業於保加利亞國立蘇菲亞藝術學院研究所,目前是保加利亞藝術聯盟會員,獲獎無數作品廣泛為世界各國典藏。 入選 2010-2011「BenQ 國際雕塑營」。
Xavier Gonzalez 哈維爾 ‧ 岡薩雷斯:法國藝術家,目前擔任國際創作聯盟 ISSA 副主席、Cerisy-la-Foret 國際創作營策展人語法國諾曼第藝術村負責人。入選 2015「BenQ 國際雕塑營」。
Kubo Takeshi 久保健史:日本藝術家,日本工藝節、美展、雕塑競賽屢獲大獎,創作理念融入自然環境,呼應藝術對自然與生態的尊重,藝術作品實踐低碳行動。入選 2011「BenQ 國際雕塑營」。
李蕢至 :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,臺灣環境藝術的先行者,進入大自然之中直接向自然學習,通過自身與自然的關係、物理性勞動以及對有機世界的看法,與自然元素建立了聯繫和溝通,作品風格以自然雕塑在動與靜與內外心境之間,把有形的世界與無形的宇宙聯繫起來,並與周圍的環境彼此交流與共生,進而探索創作的本質與人、自然與環境之間的關係。 居住在台灣並在世界各地創作展演。
關有仁:畢業於國立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,中年返鄉雲林斗六,致力於推動太平大街歷史文化保存,將老城區保存的概念擴增到整個斗六老城區;繪畫、木雕作品風格融入宇宙意識與自然關懷,木雕作品入選「台灣國際木雕競賽」、2021-2022「雲林縣文化藝術獎」首獎。
達比烏蘭.古勒勒:屏東三地門鄉馬兒部落排灣族人,擅長運用機械五金、廢棄鋼鐵、漂流木等堅硬的媒材,呈現出柔美的線條,將對於家人的濃情與崇尚自然的情懷寄託於作品中。古勒勒常把部落當作瞭望台作為思考的中心,「當我抬頭向四周望去時,可以看到大社會及全世界的變動,而低頭時,也可以清楚看見部落族人的生活形態」,這樣的想法使古勒勒歷來的作品兼具了從傳統到當代的轉折與融會。

參展藝術家
康木祥、孫業琪、潘守誠、賴銘傳、邱晨悦、張樸勻
特別邀請六位台灣傑出藝術家,參展作品以多元媒材與創作語彙,展現對環境永續、生態保育及文化記憶的深刻情懷。作品主題:《生命樹》、 《構築重構》、 《飛.行者》、 《重生》、《踏花歸去馬蹄香》、《奔跑吧!石虎》,融入溫暖詩意的情感,啟發觀者對友善循環與自然人文的思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