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《DOC志工小旅行 No.1》彎腰撿海廢向海洋致敬 用行動守護苑裡海岸線
            三月春日初至,明基基金會連結在地團體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、心雕居、苑裡數位機會中心(苑裡 DOC)共同辦理《DOC 志工小旅行》海岸環境勞作,號召明基與佳世達同仁善用「一日志工假」,透過實際行動減輕海洋負擔,守護蔚藍海洋。苗栗苑裡出水海岸受海流與風向影響,時常堆積來自四方的海廢,志工們不畏海風吹拂,齊聚出水海岸,合力清運海洋垃圾,並透過探索當地文化景致、品味友善食材及創作海廢藝術,深度認識苑裡海洋文化。
海風中的堅定行動守護海域 齊心淨灘重現出水海岸樣貌
海線一家親夥伴陳世佳為我們開場說明垃圾分類與淨灘安全守則,提醒大家如何有效清理並避免受傷,為即將展開的海岸勞作做好準備。天氣微陰,海風夾帶些許涼意,志工們戴上手套、握緊回收袋沿著海堤小路步步前往出水海岸秘境。與常見的沙灘不同,這片秘境沿岸石頭被海浪經年累月地淘蝕琢磨成光滑橢圓,層層堆疊在海岸邊,而許多隨著海浪漂來的垃圾也深陷其中,與海岸的美麗形成強烈對比。志工們在石礫間小心前行,俯身拾起散落各處的垃圾,從塑膠容器、鐵鋁罐、保麗龍,到海上漂流的浮球,每一件不屬於這片海岸的廢棄物,都是我們行動的目標。
風勢漸強,涼意滲透衣袖,為淨灘增添挑戰,然而志工們熱情不減,仔細搜尋著每個角落。有人手持小刀與夥伴將深陷石縫的漁網切斷拉出;有人蹲在石頭間彎腰細篩破碎圾垃;也有人步步穩走,搬運大型塑膠廢棄物、浮球離開石岸,就算雙手沾滿泥沙,志工們依舊專注,彼此協作,讓這片海岸恢復潔淨。雖然我們深知這片海洋垃圾難以真正「撿完」,但每一次的彎腰拾起,都是力行改變的起點,向減塑與零廢棄的未來邁進。隨著時間推移,大家齊心合力一上午共清運了387公斤的垃圾,實在反映志工們辛勞的成果,為海岸線帶來片刻的潔淨。

數位助力引領感受苑裡風情 品味友善飲食傳遞親海人文
結束淨灘勞作,志工們返回心雕居,這座傳統閩式古厝洋溢著藝術氣息,陳氏父子三人的木雕作品,巧妙地融入園區的每個角落,正門對聯「心識應無邊與海為鄰,雕藝需有道以山作師」,道出心雕居命名由來,蘊含著陳氏父子三人對自然、家族間深厚的情誼。明基基金會輔導苑裡 DOC運用數位工具記錄社區文化,於此建置社區語音導覽、AR實境解謎遊戲,讓來訪者能透過數位,一窺地方文化的美好。志工們興致勃勃的參與AR解謎闖關,熱烈討論謎題、歡笑不斷。在AR實境解謎遊戲的引導下,志工們一步步探索心雕居,也對苑裡傳統藺編工藝有所認識,深入苑裡風情,競賽解謎的獎品更是別具意義的「藺草拍沙棒」,為這場體驗增添紀念。
正午時分,二葉級別綠色餐廳「心雕灶咖」為大家準備新鮮道地的美味佳餚,每日苑裡漁港現撈的漁獲,搭配當地小農栽種的有機時蔬,不過度調味,只呈現食材最純粹的甘美風味。主理人陳薈茗希望大家「慢慢吃魚,慢慢吃飯」,用食物感受土地與人之間的連結,體會日常飲食中蘊藏的地方文化價值,特別選用苑裡盛產卻因多刺而不被市場青睞的鰳魚,熬製成鮮美濃郁的魚湯,讓大家品嚐到在地食材的獨特魅力。志工們圍坐一堂,品味著這一桌來自山海的饋贈,療癒辛勤勞作後的身心。

心繫海岸身體力行創造改變 海廢創作啟發環境教育省思
以藝術創作化為軟性溝通的媒介,從「減廢」到「再生」作為行動發想,傳遞永續環保精神。運用回收的廢棄浮球,轉化為充滿想像力的藝術作品。志工專注地創作,在畫板上留下身體力行的感動,有身邊並肩淨灘夥伴的剪影,有對蔚藍海洋的深切期許。每一筆觸,都象徵著從拾起垃圾到再生應用的可能,也喚起人們對資源循環的反思。
佳世達鄭仰修:「我看到一大片廢棄魚網被埋在角落,本來想拖出來,卻發現裡面纏繞多少垃圾,用剪刀也根本剪不掉,根本不可能拉出來,最終只能轉而去撿拾其他垃圾。」
佳世達蔡昌宇:「我來這裡很多年,垃圾始終未減,每次來依然是一大片。多次參與活動對這片海灘也有情感,偶爾經過也會特地繞進來看看,卻總是看見海灘一如既往的髒。雖然我們今天做的不多,但我相信從零到 0.1、甚至 0.01,都是一個好的開始。」
佳世達鄭百均:「我在海廢創作上畫上了我們開發的產品。淨灘雖然像工作一樣多到做不完,但能做多少算多少,仍然是充滿意義的。」
明基黃郁晴:「希望能為海洋生物打造乾淨的環境,不讓漂入海洋的垃圾危害他們的生命。雖然過程中發覺垃圾根本撿拾不完,心裡難免感到些許失落,但保持「不以惡小而為之,不以善小而不為」的心態去盡力完成。」
明基姜逸俊:「我在海廢創作是《汪洋中的一條小船》,靈感來自勞作過程的啟發,環保行動就像這艘小船,在整個世界中或許艱難,但仍希望大家不輕言放棄,一起為海洋盡一份心力。」
明基林庭羽:「在沙灘上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垃圾,讓我深刻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。也是第一次來到苑裡,深入了解這裡的風景、海灘與人文歷史,真的很棒。這也讓我更加堅定要一起愛護這片土地,愛護台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