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
|
|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|
文學史的大頭照
楊佳嫻 坐在以四九年以前民國期刊收藏齊與富聞名的上海圖書館內,觸摸著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間,周瘦鵑辦的《紫羅蘭》,冊葉雖已微裂捲邊,還是足以製造出一種氛圍,彷彿回到歷史現場,看見四十年代上海愛好閱讀的市民們,是這樣翻看著刊物,找尋舊名字與新名字,消閑或者入情。這老派言情作家辦的雜誌,封面是彩繪花卉,掩蓋著許多蝴蝶往事,鴛鴦舊夢。
接著,我拿出數位相機,關閉閃光燈,翻拍值得注意的部分。
今日已經難以想像過去從事研究的人,見了老期刊,僅能小心翼翼,翻閱,抄寫;畢竟拿去影印對這些舊書而言,不啻為折磨。而即使再怎麼小心,產生於抗戰年代的書籍,紙張品質不佳,觸之則脆,則粉,六十年前的紙屑灑在現代的牛仔褲上,使人頓生不忍,猶如見到落魄的昔日戀侶。後來開始把舊書影像一葉一葉封入膠捲,縮微技術使得重現成為可能,這對書是好的,不必再沾染塵埃汗氣,對閱讀人則為必要之痛苦,捲動著三不五時就會卡住的微捲機器,調節焦距,在不清晰的光影中辨認關鍵。而已經製作成微捲的舊書,則意味著一般研究者已難在有親炙的幸運,實物之靈光畢竟不是複製品所能取代。微捲閱讀機器過去只能看,後來能夠複印畫面,現在更好,能夠直接燒成光碟帶回家慢慢看。
儲存在數位相機中或光碟的數百張影像,再傳輸到電腦中,編輯到資料匣裡。螢幕上一張一張預覽圖羅列著,文學史的大頭照一樣,整個資料匣猶如消逝年代的畢業紀念冊。有時候把影像放大了,仔細看摺痕與題簽,陽春但是可愛的編排;不只是出現過哪個作家或名文,就連題目上頭或頁角的小插畫,前後廣告欄目與刊物的推銷手法,都可以睹昔思今,帶來閱讀趣味,或成為想像的線索,去推敲當年的日常生活與文化生態。雖無能力如收藏家那樣苦心搜求、搏感情與金錢,在電腦中製作自己的文學史相冊,倒還不失雅趣。
赴上海尋找資料之前,嘗翻閱柯靈文集,讀到美國學者傅葆石與柯靈老人1987-1990間在研究方面的通信。得與自己研究領域中的實際人物通信,解答疑惑,這種快樂真非尋常事可以比擬;當時手寫信件、郵寄等候,均需要更多氣力與時間,可是彼時溝通步調比現在緩慢,手跡即為史料,不僅僅是翻閱歷史的大頭貼相簿而已。一代有一代的溝通工具,一代有一代之感性;我雖長成在線上溝通時代,也可以欣賞手作的質樸。
上海圖書館還偶遇一老人,原來是當年以鴛蝴派為主體結成的星社成員之後代,他佝僂著身體掏出名片給我,優雅的書法與章印之下,赫然列出e-mail。我開心地問老先生您也用電郵呀,他靦然一笑,說,我自己不會用,但是女兒會幫我看嘛。
|